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 聚焦 > > 列表
全球微动态丨许倬云: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、放下一切的地方
2023-04-08 21:17:48   来源:无锡日报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,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。”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。”

学习贯彻落实这一精神,主流媒体应更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千年文明的重任,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炼出来,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、传承下去。为此,无锡日报将继续以“天下无锡人”专栏为阵地,与更多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大咖、学者、专家进行对话,用文字专访、音视频采访的形式,让读者在视听新体验中,感受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。这次,我们采访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、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。

许倬云是无锡人,出生于1930年。我们用三期内容,通过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回忆,来领略93岁高龄的他,如何以博古通今的学问,关切民族境遇,思考人类文明的命运……


(资料图)

越过万重山千重浪

我还可以回故乡

沧海桑田,褪不去许倬云对家乡的深刻记忆。“1930年,我生在厦门。在厦门的时候,每年也要回到无锡。后来,我们就搬到了湖北荆州沙市,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。”许倬云那时回无锡,年纪尚小,但对家里的生活,印象很深。“我家的院子里,种了许多桑树,小孩子就喜欢去摘桑葚吃,紫紫的嘴巴,红红的手,很好玩很有意思。”许倬云说,每次回无锡,他们都会到惠山祠堂祭祀,感受着家乡的美丽风光,感怀着地方的淳朴风俗,体味着乡人的温情传递。“这都让我觉得,无锡是个富有人情的地方;让我觉得,无锡不是路过之处,而是安身立命之地,不管离乡多久,都会让我想到,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、放下一切的地方。”情到深处,许倬云说,“我93岁,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,我还有没有可能回来,因为我已经瘫痪了。梦魂之中,常常万里关山,一重山一重山,千重浪,一波浪一波浪,最后,都会进入太湖……我还可以回去。”

望山河故里

皆是深情

许倬云心心念念无锡的风景和人情,对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优良社会风气十分推崇。“如果可能,我盼望无锡可以重新恢复这一传统,鼓励有识之士,尤其是行有余力者,大家共同担起社会的责任,这才是我所盼望的。”许倬云盼望无锡可以恢复国学专修馆,使之能“与江大合成一个综合实力更强的大学”。

他认为,无锡不必与苏州、扬州那样,去格外凸显古建筑、古园林的特色,无锡文化有自己的特点。对于无锡而言,需要用经济和人文共同呈现城市蓬勃的发展活力,依托优美、广阔的湖湾空间,更好地彰显地方文化特色,“再加上无锡人实干苦干的传统精神,我相信,能够让无锡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名城。”

不要读死书

不要给未来设限

出生于江南士大夫家庭的许倬云,对于江南士大夫群体有着深刻的认知。他说,“无锡出的人才分两种,一种是念书的,一种是实业家。士大夫世家也不高高在上,一样实务工作。”许倬云在无锡辅仁中学读书的两年半,是他最快乐的时光,对他的学术生涯而言,家乡是个重要的起点。

他清楚地记得,“我们在辅仁读书的时候,老师们就说,读书不要读死书,要读对自己性格,陶冶品行有关系的,你不能是一无是处的书呆子,要对世界有用。”因此,在许倬云看来,“求知的经验,其实可以比求得的知识更有意义。”“读书人读书也不是为了学位、地位,读书是为生命,读书是为自己‘求心之所安’”“‘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’,只有不息的自强,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。”许倬云说。

“要建设一个值得自豪的家乡,需要每个人的努力。无锡是个上等的地方,风气好,人情好,风景好,社会气氛也好。我希望这个地方是有前途的,人民是快乐的,大家是互助的。这是我对家乡的寄语。”

——许倬云

标签:

上一篇: 快播:地产年报里的裁员:26家房企一年减员超8万人,禹洲员工骤减七成
下一篇: 最后一页